“又是李葆华?”
周总理手中紧握着一份文件,眉宇间皱褶深锁,那捏住文件的手指紧紧地攥着,以至于文件边缘都皱褶不堪。从他的神态中,任何人都能明显感受到周总理的愤怒之情。
李葆华,身为新中国水利部的副部长,同时名义上担任傅作义部长的副手。然而,这个“名义上”的称号,不过是虚名而已,因为水利部所有实质性决策的权力,实际上都牢牢掌握在李葆华手中。
这正是周总理感到愤怒的缘由,那么这一切究竟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引发的呢?
傅作义在国民党将领中,堪称一位颇具个性的存在。他治军严谨,部队战斗力强劲,与蒋介石的“中央军”腐败之风截然不同,亦不同于阎锡山部队的专制统治。
此乃因傅作义与我党历来交往甚密,且深谙我党治军之道。
自长城抗战落幕之际,傅作义与我党便开启了沟通与交流的序幕。毛主席更是将傅作义尊称为“民族英雄”。
抗日战争烽火连天之际,傅作义将军麾下接纳了众多我党成员,委以政工重任,并广纳爱国青年学子,交由我党成员悉心训练。
毛主席明确指示,对傅作义部内的我党党员,严禁开展策反活动,禁止发展党组织,亦不得进行我党的宣传活动,此即所谓的“三不准”原则,一切举措均以增进国共合作为首要前提。
在上述氛围的熏陶下,傅作义部逐渐崛起为国民党军队中组织能力最为卓越的一支,甚至蒋介石亦誉其为“七路半”。
傅作义部队的风貌与我党作风相映成趣,这一特质亦鲜明地体现在他对民众的关怀之中。与其他国民党将领相较,傅作义并未摆出高不可攀的姿态。
傅作义,荣河县人氏,该地毗邻黄河之畔。在其年少时光,他曾尽情地在黄河中畅游,亦曾亲眼见证了黄河水患对沿岸民众造成的深重伤害。
傅作义一脉,世代与黄河相依为命。其父早年便在黄河上摆渡,每逢水浅,船只难以靠岸,他便背负着客人,一步步踏水而上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逐渐积累了一笔财富,继而投身于租船运煤的生意,最终在地方上崭露头角,成为一方富户。
1910年,傅作义告别了那养育他成长、却也曾给家乡带来深重创伤的黄河,踏上了前往保定军校求学的道路。此后,他投身军旅,加入了晋绥军。
1939年,傅作义肩负第八战区副司令的重任,率部挺进绥西后套地区。该地区幅员约1200平方公里,土地肥沃,广袤人烟稀少。
傅作义率领军队抵达后,为解决后勤补给难题,他提出“兴水利以强军”的方针,随即在当地大力开展水利建设,推动生产自救的实践活动。
据数据统计,在1939年至1945年期间,傅作义率领军民群众新筑干渠四十余条,其中大型渠道总长达1500公里,小型渠道则超过3000公里。
某些大渠之宽广,甚至可供养鱼与航运之用,傅作义最终在该区域成功构筑起了一个独立完善的渠道网络。
在傅作义将军驻防此地的先前,绥西的经济状况极为困顿。尽管土地资源颇具潜力,然而黄河却时常狂暴肆虐,给当地带来了无尽的困扰。
一年四季,百姓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,却因黄河的一次水灾,所有辛劳付诸东流。当地军阀当局亦未能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。
傅作义构建水网工程后,绥西地区的黄河水患问题得到了显著缓解。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焕然一新,被誉为“塞北江南”。
1945年,美军将领魏德曼抵达绥西,目睹了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与军队的强盛壮大,不禁感慨万分:“此地与世界强国相较,亦毫不逊色。”
实际上,傅作义确实抱有强烈的意愿投身于水利工程的建设。正是由于他的部队战斗力卓越,绥远境内的日伪军得以在较早时被彻底剿灭。
这也为傅作义提供了专注治理水患的客观环境。抗战胜利后,傅作义本计划对黄河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的修复。
然而,内战的突然爆发使得傅作义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,这一搁置直至全国解放方才得以解除。
1949年2月22日,傅作义搭乘一架军用飞机,自北平西苑机场腾空而起,抵达石家庄后,再换乘汽车,一路风尘仆仆,最终抵达西柏坡,与毛主席及周总理会面。
在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,傅作义不禁回忆起昔日率领军队与中共对抗,给党的事业带来诸多困扰的过往,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油然而生。
傅作义的军队战斗力确实不容小觑,我军亦在对抗中承受了诸多艰辛。回顾内战时期,老蒋曾感慨道:“傅宜生此君,既能击退日军,亦能抵御解放军,看来我先前对他的认知,颇有偏差啊!”
在得见毛主席之际,傅作义不禁心生敬畏,他诚恳地表达道:“罪孽深重,罪孽深重啊!”
毛主席迅速紧握住他的双手,语气亲切而坚定:“傅将军,你何罪之有呢!在和平解放北平的过程中,你立下了汗马功劳,无丝毫过错!你将是新中国的伟大功臣,人民将永远铭记你的贡献。我深信,你至少应荣获一枚如天坛般巨大的奖章以示嘉奖!”
在对话中,毛主席突然询问傅作义,对于新中国成立后,他计划从事哪方面的工作?
傅作义顿时回忆起内战爆发前那曾萦绕于心的愿景,彼时耽搁了三载光阴。虽然这三年,时而漫长,时而短暂,但好在今日仍为时不晚。
傅作义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历经数十载的征战,外有敌军入侵,内有战火纷飞,我已将半生交付于沙场,军事之事,早已让我心生厌倦。恳请主席在今后不再委以我军职,愿我能重返黄河之畔,回归河套之地,投身于水利建设的事业之中。”
毛主席语重心长地指出:“傅将军,你的自信心似乎还不够坚定。我赞同你致力于水利建设事业的志向,不过仅限于黄河,似乎还不够宏大。未来,你若有幸担任水利部长,方能更好地施展你的才华!”
傅作义出任水利部部长之职,最终得以尘埃落定。1949年10月19日,傅作义正式履新,从而成为新中国历史上首任水利部部长。
水利部与军队毕竟有所区别,其中专业人士的比例相对较高。傅作义初涉此领域,身为一位将军,因此众多同僚对他的专业性存疑。
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,水利部的文件竟未提交傅作义审批,均由副部长李葆华代为签署,并逐渐演变为一项惯例。
直至周总理闻悉此事,他严令今后水利部的所有文件,无论涉及重大事务还是细微之处,均须经过傅作义的审阅与批示,否则将一概视为无效。
然而,傅作义本人却对这种所谓的“惯例”心生欢喜。他曾向身边的人透露,自己对于水利之事实属门外汉,不敢辜负毛主席的厚望,因此必须多加实践,深入实地。
秉持“坐而论道,不若行于山水之间”的信念,傅作义在任职期间长达23年,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河流,对珠江、黑龙江、长江、赣江等众多河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1972年,由于健康原因,傅作义不得不卸任水利部长一职。直至1974年离世,他始终心系北方地区的旱灾。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,仍是对北方干旱状况的关切:“北方是否已有降雨?”
毛主席对傅作义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,他曾言:“傅作义在水利事业上,可谓是潜心钻研,深入其中!”
恒汇证券-中国十大股票软件-买股加杠杆-十大优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