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财报公告像一颗炸弹炸醒了整个市场。
83家公司利润暴跌超过100%,龙头企业的光环碎了一地。
谁能想到,年收入近千亿的绿地控股竟狂亏35亿。
更夸张的是兴民智通,利润暴跌3219%,直接亏掉2个亿。
光伏行业彻底陷入黑暗,三巨头一起崩盘。
隆基绿能亏了88亿,通威股份亏75亿,TCL中环更是巨亏89亿。
硅料价格一年跌去三成,组件卖得比白菜还便宜。
TCL中环不得不计提24亿存货减值,生产线开工率不到六成。
医药企业同样惨不忍睹,政策压价和需求萎缩双面夹击。
启迪药业利润暴跌3297%,百克生物利润缩水98%。
曾经火爆的带状疱疹疫苗如今卖不动了。
百克生物的产品刚上市就遭遇对手低价围剿。
消费品牌集体过冬,良品铺子利润缩水492%。
丽人丽妆更惨,利润暴跌1316%,几乎跌穿了底线。
线上流量贵到离谱,线下租金纹丝不动。
丽人丽妆过度依赖大牌代运营,自己压根没有定价权。
家装行业跟着房地产一起沉沦。
红星美凯龙两年亏掉52亿,商场出租率跌到83%。
居然之家拼命转向轻资产,直营店比例压到三成。
但转型速度赶不上市场下滑的速度。
医疗器械龙头英科医疗利润暴跌128%。
全球手套需求退潮,库存堆得比山还高。
明牌珠宝亏掉8000万,老百姓连金饰都买不起了。
老凤祥利润也缩水两成,这是三十年来头一遭。
香飘飘卖不动奶茶了,利润暴跌230%。
年轻人转向现制茶饮,杯装奶茶堆在渠道里过期。
半导体行业部分企业突然熄火。
唯捷创芯利润下滑183%,手机芯片订单大幅削减。
光伏逆变器企业也开始挣扎。
原来争抢的海外订单,如今被低价竞争者截胡。
汽车产业链出现明显分化。
宁波华翔亏了3.7亿,新能源汽车替代导致传统部件需求锐减。
但最令人意外的是一些中字头国企。
中船科技亏5.4亿,中化国际利润暴跌7803%。
白银有色营收446亿却亏了2.2亿。
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直接击穿成本线。
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影视行业。
欢瑞世纪利润下滑139%,高成本古装剧播出遥遥无期。
但有人却在寒冬里活得不错。
中策橡胶利润仅下降9%,靠专利配方稳住高端市场。
东方雨虹做防水卷材,利润逆势增长12%。
其在工建渠道的优势反而在周期中凸显。
波司登聚焦主航道,高端羽绒服销量上涨。
安踏旗下迪桑特和可隆保持稳定增长。
这轮暴雷潮席卷了多个行业。
从光伏到医药,从消费到半导体,几乎无人幸免。
仔细看这些企业的亏损路径,几乎如出一辙。
需求收缩、成本高企、资产减值和技术迭代。
有的企业盲目扩张最终自食其果。
香雪制药管理失控,一口气亏掉8.6亿。
有的企业则被政策变化彻底打懵。
集采压价后,振东制药区域销售体系崩盘。
存货减值成为许多企业的致命一击。
英科医疗计提减值近10亿,存货周转率降至冰点。
技术迭代快的行业更是残酷。
光伏PERC电池产线还没回本,就被TOPCon技术淘汰。
车企疯狂降价去库存,利润越压越薄。
零部件厂商只能跟着亏本接单。
经销商不敢囤货,现金流越绷越紧。
部分企业销售额没降多少,但净利润直接转负。
有人调侃说现在不亏个亿都不算新闻。
但背后是多少员工的就业和家庭的生计。
资本市场用脚投票,股价批量腰斩。
投资者一边骂一边割肉,止损线击穿一波又一波。
行业洗牌其实早已开始。
只是中报业绩彻底撕开了遮羞布。
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首当其冲。
依赖补贴和政策的模式彻底失灵。
渠道冗余的品牌被迫断腕求生。
关店、裁员、收缩战线成为标准动作。
重资产企业负担沉重,折旧压得喘不过气。
轻资产模式同样面临流量成本飙升的挑战。
这场暴雷潮还没有结束的迹象。
三季度财报可能继续探底。
但真正的危机往往孕育着转机。
活下来的企业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周期的王者。
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。
眼下人们更关心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雷。
恒汇证券-中国十大股票软件-买股加杠杆-十大优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